廣州打造智慧排水系統 三年内消除“城市觀海”現象
發布時間:
2019-03-25 16:38
來源:

(廣州遭遇暴雨天氣,城市部分地區内澇嚴重 圖/視覺中國)
去年台風“山竹”至今讓不少廣州市民心有餘悸。轉眼雨季即将到來,廣州将如何防止大規模内澇?
記者了解到,為了全面提升廣州市排水綜合管理水平,廣州市水務局近日制定了《廣州市“智慧排水”建設項目專項規劃》(2019-2021),該《規劃》透露,廣州将花三年時間,斥資2.4億,打造“智慧排水”管理體系,拟消除“城市觀海”現象。
管理痛點:雨污分流比例小,一下暴雨就内澇
廣州市位于南方沿海、珠江下遊,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,受氣候變化影響,自古以來水患就比較嚴重,是全國洪澇災害風險最高的城市之一,也是全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。
一下雨,市内到處都是“水浸街”,已成為了市民對廣州雨季的普遍印象。事實上,廣州在處理城市内澇和河湧治理方面一直存在不少“痛點”。
《規劃》指出,随着廣州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,城鎮雨水、污水的收集、處理過程還存在着各方面的問題。一方面,由于曆史原因,廣州市河湧水系發達,縱橫聯通遍布整個城市中 心區,雨、污水均具備就近排放的條件,容易造成河湧黑臭。
另一方面,廣州市城市發展和擴展速度快,排水管理的面積也不斷擴展,但是由于人員投入相對的不足和還未形成與業務相适應的管理模式,造成無法跟上業務的擴展,對于暴雨天災期間的城市内澇、日常黑臭水體治理的管理能力不足。
《規劃》指出,與北京、上海等特大城市相比,如今廣州市在排水業務管理上仍有差距。例如,污水收集處理基礎設施存在短闆,其中包括管網數量明顯不足,白雲、增城區建成區管網密度較低。
除此之外,雨污分流比例較小。中心城區合流制區域面積約占72%,暴雨時污水溢流問題突出,不利于河湧水質的長制久清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城中村、散亂污場所等污染源較多。
經初步摸查,187條黑臭河湧兩岸涉嫌違法建設面積約237萬平方米,其不僅産生大量垃圾、污水直排河湧,且嚴重占用河道管理範圍,導緻湧邊截污管網難以鋪設。
解決方案:斥資2.4億打造“智慧排水”管理體系
面對目前廣州治水現狀,未來該如何破局?
《規劃》指出,廣州治水的關鍵在于城市水體的各種點源、排放、管網的排水管理,排水管理做好了則落實了“控、截、清”的工作重點;同時,整治後的河湧存在脆弱性、反複性的特點,在深化治理和提升維護管養方面繼續深化,才能保障河湧水質的長制久清,而這兩個方面的管理則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撐。
為此,廣州市将計劃通過三年時間(2019年-2021年),應用雲計算、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,打造一個全市統一的一體化、規範化、精細化、智慧化的“智慧排水”管理體系。該體系總體投資估算約2.4個億,項目後續運維和運營經費匡算約為2482萬元/年。
記者了解到,目前該管理體系已經開始着手打造。第一步是在廣州劃分排水單元,目前已由廣州市排水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牽頭,完成了廣州市中心城區37個流域排水單元的劃分,共計約8847個排水小單元。随後将建設全市排水數據建庫。
展望未來:“城市觀海”現象有望消除
去年台風“山竹”來襲,廣州受災嚴重。事後也有不少人建議,廣州應該引入信息化系統,及時防範江水倒灌等問題。本次“智慧”排水系統将有望實現這一構想。
《規劃》提到,廣州未來将打造排水動态物聯網,該網主要基于物聯網技術,将城市污水雨水的管線、泵站、井口等節點通過感知設備全部電子化到電子地圖上,實現實時查詢各排水設施設備運行情況;對水位、流速、淤積情況進行監測,并通過模型分析及時作出清疏養護預警和建議。
以河道、管網監控為基礎,結合 GIS 技術與采集的數據,實現管線易溢點,易淹泵站、低窪地勢地段、河道狹窄端面地段的防汛功能分析,實現管網維護搶修調度、汛期危險點預警。
記者留意到,該系統監測的重點就包括了水位、流量、水質、雨量等重要指标,系統如果發現管道和堤防出現高水位或水位突變等問題,會及時報警。
從相關示意圖看到,排水動态物聯網建成後,其監測視頻布點幾乎遍布珠江堤岸以及市内部分低窪地段,其中包括拟布設400個涵洞和隧道的重點内澇監測點,能夠第一時間直觀了解水情變化,以便及時制定救災措施。
《規劃》指出,“智慧排水”管理體系建成後,為應急調度方面提供強大的預警功能。同時,完整準确的排水防澇數據可以極大地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和應急水平,降低城市内澇風險,消除“城市觀海”現象。
(來源:新浪廣東)
相關附件
